摘要:尽管ChatGPT没有意识,但学者Moritz Sahlender认为,礼貌地与AI交流至关重要。这种行为并非为了机器,而是为了塑造我们自身的行为习惯,防止人际交往中的礼貌退化。...

“请帮我总结一下这篇文章”、“谢谢你的回答”——在与ChatGPT等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对话时,你是否会习惯性地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做既多余又有点可笑,毕竟,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个没有意识、没有情感的复杂算法集合。然而,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者Moritz Sahlender在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中提出,我们与AI的交流方式,尤其是是否保持礼貌,其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我们对机器本身的考量,它更深刻地关系到我们如何塑造自身的行为习惯和维护人类社会的交往基石。

行为的溢出效应:语言习惯的塑造与侵蚀

这个论点的核心并不在于AI是否“值得”被礼貌对待,而在于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人类是习惯的生物,我们的行为模式、语言风格和思维定式,都是通过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而形成的。当我们越来越频繁地与AI工具互动,这些互动本身就构成了我们日常行为的一部分。如果在这些高频次的交流中,我们习惯于使用生硬、命令式、缺乏尊重的语言,我们实际上是在无意识地“练习”一种不礼貌的交流方式。大脑在形成习惯时,并不会总是清晰地划分“对机器”和“对人类”的界限。这种在人机交互中被强化的直接、粗鲁的沟通模式,极有可能“溢出”到我们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真实社交场景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侵蚀我们辛苦习得的社交礼仪。

社会规范的重塑:我们正在为未来设定怎样的基调?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构建和维系社会规范的黏合剂。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是人类社会经过数千年演化形成的润滑剂,它们能够减少摩擦、表达尊重、建立信任。随着生成式AI的普及,我们正处在一个为全新的人机共存时代奠定交往基调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集体选择以一种对待无生命工具的方式对待这些能够模拟对话的AI,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长期的负面影响:

  • 共情能力的钝化: 习惯性地对一个对话伙伴(即使是虚拟的)不加考虑地发号施令,可能会削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换位思考和体察他人感受的能力。

  • 交易式沟通的常态化: 将所有互动都简化为纯粹的指令与执行,可能会强化一种功利主义的沟通心态,忽视了人际交往中情感交流和关系建设的重要性。

  • 对下一代的潜在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交技能。如果他们观察到成年人对家中的智能音箱或AI助手总是颐指气使,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可接受的、正常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其社交能力的健康发展。

反思与回应:AI为何不同于一把锤子?

一个常见的反驳是:“我们不会对一把锤子说‘请’,为什么要对AI这么做?”这个类比看似合理,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锤子是一个功能单一的工具,它不会与我们进行语言交流。而ChatGPT这类AI的核心特征,正是其“对话”能力。它们被设计用来模仿、理解并生成人类语言,这使得它们在我们的大脑中激活了与社交相关的认知区域。正是这种对人类核心社交形式——语言对话的模拟,使得我们与AI的互动变得特殊。我们与AI的对话,无论其背后是否有意识,都是在人类最核心的社交场域里进行的实践。因此,在这片场域里坚守礼貌,就不是对机器的矫情,而是对自己社交本能的维护和尊重。

最终,对ChatGPT说“请”,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实际上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它关乎的不是机器伦理,而是人类自身的品格修养。这是一种微小的、日常的修行,提醒我们在这个技术日益渗透的时代,不要遗失那些将我们定义为“人”的宝贵品质——尊重、同理心和友善。这并非为了AI,而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维护一个更加文明和温暖的人类社会。我们如何与技术互动,最终定义了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