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正从数据分析扩展到内容生成。美国国防部正在探索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等生成式AI技术,以辅助指挥官进行快速决策,并开发更智能的自主武器系统,引发了对效率和伦理的双重考量。...

进入2025年下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化和扩展。根据多份于6月底至7月初发布的军事与科技报告,美国国防部及其盟友正在积极探索和部署这项技术,旨在颠覆从战场指挥到后勤保障的每一个环节。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利用AI模型生成内容和策略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析数据。这标志着军事AI应用的一次范式转移。


关键军事应用领域


  •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s)快速分析海量情报数据,为指挥官提供多个行动方案、预测潜在结果并突出关键风险点,旨在将决策“OODA循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的速度和质量提升至新高度。

  • 辅助目标识别 (AiTR): 结合计算机视觉和生成式对抗网络(GANs),AI系统能够分析卫星或无人机图像,自动识别并标注潜在敌对目标,极大减轻分析人员的负担。

  • 自动化作战规划与文书工作: AI被用于草拟初步的作战命令、规划行军路线、制定后勤补给计划,甚至生成官方备忘录,将军事人员从繁重的文书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层次的战略思考。

  • 先进的模拟与训练: 生成式AI能够创建出极其逼真且不可预测的虚拟战场环境和对手,为士兵提供远超传统脚本式训练的沉浸式体验。


驱动因素与挑战


推动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包括:需要更快、更准确的战场决策;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和电子战威胁;以及通过自动化来提高作战效率和降低人员风险。然而,这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包括确保AI系统的可靠性、防止数据投毒攻击、解决“模型坍塌”问题(即AI因学习AI生成的数据而退化),以及最重要的——建立严格的伦理和法律框架,确保人类在最终开火决策链中的绝对控制权。

正如美国陆军一份最新文章所指出的,生成式AI的兴起,堪比一场军事研究领域的“科学革命”,其深远影响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