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再次重申并扩展了他对未来人机交互的激进构想。在他最新发布的聚焦“超级智能”的博文以及公司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扎克伯格明确表示,眼镜将是未来几年用户与人工智能(AI)交互的主要方式,而未能拥抱这一变革的人们,将在未来社会中处于显著的劣势地位。这番言论不仅描绘了一幅科幻般的未来图景,也揭示了Meta将AI、硬件与元宇宙战略深度捆绑的庞大野心。
为什么是眼镜?扎克伯格的“理想形态”论
扎克伯格认为,眼镜是承载AI能力的“理想形态设备”(ideal form factor)。相较于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AI眼镜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能够真正地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无缝融合。用户无需从口袋里掏出设备、解锁屏幕、打开应用,AI眼镜能够以一种始终在线、解放双手且与环境实时互动的方式提供信息和辅助。想象一下,佩戴AI眼镜的用户可以一边与外国朋友交谈,一边在视野中看到实时的翻译字幕;可以在徒步时,即时获取所见植物的详细信息;或者在陌生的城市中,导航路线能以箭头的形式直接叠加在现实道路上。这种体验的即时性和直观性,是智能手机无法企及的。
扎克伯格强调,这种形态让AI不再是一个需要被“调用”的工具,而是成为一个时刻伴随左右、理解用户所见所闻的智能伙伴。它能以最低的交互成本,提供最高效、最符合当下情境的帮助。这正是Meta不惜投入巨资研发Reality Labs硬件,并将其与AI模型紧密结合的核心原因。
未来的“新劣势”:智能手机的昨日重现
扎克伯格最大胆的论断在于,他预言未来不佩戴AI眼镜的人将会“处于劣势”。他将此情景类比为今天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在当今社会,没有智能手机意味着在获取信息、社交、支付、出行乃至工作机会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巨大的不便,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数字鸿沟”。扎克伯格相信,AI眼镜将创造出下一个代际的平台,而围绕这个平台将诞生全新的应用、服务和交互模式。届时,不使用AI眼镜的人,将无法参与到这个全新的信息与交互维度中,从而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处于被动和落后的位置。
这种“劣势”可能体现在:
信息获取效率: 当别人通过AI眼镜即时获取并处理视觉信息时,你还需要依赖传统方式,效率高下立判。
专业能力辅助: 无论是外科医生在手术中获取生命体征数据,还是工程师在维修设备时查看3D图纸,AI眼镜都能提供强大的专业增强能力。
日常生活便利性: 从购物比价到烹饪指导,再到社交互动,AI眼镜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缺少它将意味着生活品质的差异。
Meta的漫长征途:从Ray-Ban到真正的AR眼镜
扎克伯格的这番宏论,并非空中楼阁。它背后是Meta公司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战略布局。目前与雷朋(Ray-Ban)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可以看作是这一宏大愿景的早期雏形。尽管当前版本功能相对基础,主要集中在拍照、听音乐和接打电话,但它是一个关键的起点。它帮助Meta探索产品的社会接受度、收集真实世界的使用数据、并逐步培养用户的佩戴习惯。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为最终推出具备完整显示功能和强大AI能力的增强现实(AR)眼镜铺平道路。
当然,通往这个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技术上,需要在轻薄的镜框内容纳强大的处理器、持久的电池和高质量的透明显示屏,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难题。社会层面,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是绕不开的议题,如何确保一个“永远在线的摄像头”不被滥用,将是决定其能否被大众接受的关键。尽管如此,扎克伯格的决心似乎并未动摇。他正带领着Meta,坚定地朝着他所预见的、一个由AI眼镜定义的未来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