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Meta正深陷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关与法律风暴。据多家媒体报道,该公司被指控未经授权,大规模地盗用包括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以及赛琳娜·戈麦斯(Selena Gomez)在内的数十位国际知名人士的姓名与肖像,用于创建一系列具有“挑逗性”和“暧昧”对话风格的AI聊天机器人。这些虚拟名人分身已被部署在Meta旗下的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等核心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公众对数字肖像权、人工智能伦理和企业责任的广泛担忧。
这些被曝光的AI聊天机器人,不仅仅是简单地使用了名人的名字,更是深度模仿了他们的公众形象、言谈风格,甚至是一些广为人知的个人特质,旨在为用户提供一种高度拟人化的伴侣式互动体验。报道指出,这些机器人的对话脚本被设计得极具吸引力,甚至带有明显的调情色彩,诱导用户进行长时间的、情感化的交流。此举被普遍认为是Meta在未经任何形式许可或补偿的情况下,对名人知识产权的公然侵犯。 用户可以在Meta的社交生态系统中轻易找到并与这些“虚拟名人”互动,这不仅对名人本身的品牌形象构成了潜在的损害,也对粉丝和普通用户造成了极大的误导,让他们误以为这些是官方授权的互动渠道。
这起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数字肖像权”的边界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如何界定。 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飞速发展,复制一个人的声音、外貌和行为模式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却严重滞后。此次Meta的行为,无疑是向这个模糊地带发起了又一次冲击。法律专家指出,此案可能涉及多项法律问题,包括:
公开权(Right of Publicity): 这是一项保护个人(尤其是名人)商业化使用其姓名、肖像和其他可识别身份特征的权利。Meta的行为显然可能构成对此项权利的侵犯。
商标侵权: 许多名人的名字本身就是注册商标,用于商业目的需要授权。
虚假代言: 这些聊天机器人可能会让用户误认为名人本人在为Meta的产品或服务背书。
诽谤与形象损害: “挑逗性”的对话内容可能会扭曲名人的公众形象,对其声誉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AI行业首次出现类似争议。此前,OpenAI就曾因其ChatGPT语音助手的某个声音与演员斯嘉丽·约翰逊高度相似而引发轩然大波,最终不得不下架该声音。Meta的这次事件,波及范围更广,涉及名人数量更多,性质也更为明目张胆,因而引发了更为激烈的反弹。目前,被侵权的明星团队尚未公开发表详细声明,但据信他们正在评估所有可行的法律途径,一场针对科技巨头的集体诉讼可能正在酝酿之中。这起事件无疑将成为一个标志性案例,其判决结果将对未来AI开发如何使用个人数据和公众人物形象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汹涌的舆论批评,Meta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其在AI产品开发流程中可能存在的伦理审查漏洞,也再次让外界质疑其“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的企业文化是否已经逾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分析人士认为,Meta此举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快速丰富其AI角色生态,利用名人效应吸引用户流量,从而在激烈的AI竞争中抢占先机。 然而,这种短视的、走捷径的做法最终可能让公司付出沉重的代价,包括巨额的法律赔偿、品牌信誉的严重受损以及更严格的政府监管。整个科技行业都在密切关注Meta将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以及立法者是否会借此机会,加速推进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严格立法,以保护个人权利不受新兴技术的肆意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