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透露,从台积电美国工厂采购AI芯片的成本显著更高,这不仅揭示了美国在岸制造的高昂代价,也凸显了重建本土半导体供应链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刻,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Lisa Su)博士的一番坦率言论,为美国雄心勃勃的芯片制造业回流计划投下了一枚重磅“现实炸弹”。她明确指出,从台积电(TSMC)位于美国的先进晶圆厂采购AI芯片,其成本相较于亚洲地区(尤其是台湾本土)要高出约20%。这一惊人数字不仅量化了“美国制造”的经济代价,更深刻揭示了在美重建复杂半导体供应链所面临的艰巨挑战和多重困境。

美国制造的“昂贵”标签:20%成本溢价的背后

苏姿丰的此番表态,发生在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响应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号召,将部分关键产能转移至美国本土的大背景下。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投资数百亿美元建设的晶圆厂,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项目,承载着为苹果、英伟达、AMD等美国顶级设计公司提供本土先进芯片制造的厚望。然而,苏姿丰的言论证实了业界长久以来的担忧:在岸制造(Onshoring)并非易事,其经济账本远比政治口号复杂。这20%的成本溢价,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首先,美国的人力成本,尤其是能够操作精密半导体设备的高技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薪资,远高于亚洲。其次,新工厂在建设和运营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效率磨合、良率爬坡等问题,这些都会转化为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一个成熟的半导体制造基地,需要一个庞大而高效的本地化生态系统支持,包括原材料、化学品、特种气体、零部件供应商以及设备维护服务等。而美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供应链完整度和成熟度,与深耕数十年的台湾相比,仍有巨大差距,许多物料仍需从海外运输,这无疑增加了物流成本和运营复杂度。

战略需求下的无奈选择:为何高价也要买单?

尽管成本高昂,苏姿丰也承认,对于像AMD这样的美国客户而言,采购台积电美国工厂的芯片在当前环境下几乎是“别无选择”。这背后是地缘政治风险和供应链安全的战略考量。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半导体这一高度集中的产业。将所有先进芯片的生产完全依赖于地缘政治敏感地区,对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乃至整个国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通过在本土设厂,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增强抵御地缘政治冲击的能力。此外,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提供了巨额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部分高昂的制造成本,激励企业采购“美国芯”。对于AMD、苹果等公司而言,这是一种战略投资——用短期的经济成本,换取长期的供应链安全与稳定。这笔交易虽然昂贵,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却是一笔必须支付的“保险费”。

对美国半导体生态的深远影响

苏姿丰的“20%”论断,为整个行业和政策制定者敲响了警钟。它意味着,仅仅将晶圆厂“搬”到美国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实现半导体制造业的强大回归并具备全球竞争力,美国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本土生态系统。这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入,包括:大规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计划,以解决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扶持和培育本土的上下游供应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和高度自动化来抵消高昂的人力成本。如果成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方面,它可能削弱美国科技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昂的芯片成本最终可能会传导至消费者,推高电子产品的售价。因此,如何在美国本土“复制”一个像台湾新竹科学园那样高效、低成本的产业生态,将是未来十年美国半导体战略成功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苏姿丰的坦诚揭示了美国半导体复兴之路上的严酷现实。台积电美国工厂的成功运营,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但其高昂的成本结构也凸显了经济上的巨大挑战。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不仅是建厂房、买设备的物理竞赛,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构建高效、完整、且具备成本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的综合性持久战。前路漫漫,挑战重重,美国的“造芯”之路,显然比预想的要更加崎岖和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