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 - 在中国全面审视其“十四五”规划(2021-2025)科技发展成果,并为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2026-2030)擘画蓝图的关键节点,国家数据局(NDA)局长刘烈宏于8月15日的一场高级别会议上,披露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战略方向。他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上已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占据总量的60%,但同时他也坦率地承认,在作为AI发展基石的计算能力(即“算力”)方面,与美国仍存在显著差距,而弥合这一鸿沟将是未来五年国家科技战略的核心任务。
专利数量的领先与质量的思考
刘烈宏公布的数据凸显了中国在AI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方面的巨大投入和惊人产出。全球60%的AI专利占比,意味着中国在算法创新、应用场景开发等多个层面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产权储备。这不仅反映了中国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过去数年在AI领域的“人海战术”和密集投入,也为未来产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然而,业界专家也指出,专利数量的领先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技术实力的绝对领先。专利的质量、转化率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技术标准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AI竞争力的更深层次指标。因此,如何在庞大的专利库中筛选和培育出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并将其迅速商业化,是中国面临的下一个挑战。
算力:中国AI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尽管在专利数量上取得了优势,但刘烈宏的讲话清晰地指出了中国AI发展的核心瓶颈——算力。算力、算法和数据被并称为AI发展的三大支柱。中国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和不断优化的算法模型,但在高端算力基础设施,特别是用于训练大型基础模型的高性能AI芯片方面,严重依赖进口,并在近年来持续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出口管制限制。这一“卡脖子”问题,直接制约了中国在尖端AI大模型研发上的追赶速度。没有充足、先进且自主可控的算力,再多的数据和专利也难以转化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智能引擎”。因此,国家层面将“弥合算力差距”提升到战略高度,是基于对当前国际竞争格局和自身短板的清醒认识。
“十五五”规划下的国家算力布局
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中国的AI发展路径图已愈发清晰。可以预见,国家将采取一系列组合拳来破解算力难题:
推动国产替代:加大对国产AI芯片、服务器、高速互联网络等硬件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扶持力度,加速构建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自主产业链,力求从根本上摆脱外部依赖。
建设国家级算力网络:在“东数西算”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规划全国一体化的算力基础设施。通过建设超大型和大型智能计算中心,形成统一调度、高效互联的国家级算力资源池,将分散的算力资源整合起来,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普惠、高效的公共算力服务。
优化算力供给结构:不仅要追求总算力的规模,更要优化算力的供给结构,大力发展满足大模型训练需求的智能算力,同时兼顾满足海量推理应用需求的边缘算力和通用算力,形成结构合理、能效优越的算力供给体系。
总而言之,刘烈宏的讲话为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AI战略演进的重要窗口。中国正从追求规模和数量的阶段,转向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安全的更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五年,中国能否成功突破算力瓶颈,将其在数据和专利上的优势转化为真正的产业领导力,将是决定其能否在这场全球性的科技竞赛中最终胜出的关键所在,也必将深刻影响全球AI产业的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