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I)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学术诚信危机。学生利用生成式AI工具完成作业、撰写论文的现象日益普遍,令教育工作者们头疼不已。然而,纽约大学(NYU)的一位高级官员近日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解决方案:大学教育应该“回归中世纪”,采用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抗AI时代的作弊行为。
当“脑力劳动”成为可选项:AI动摇了教育的根基
这位提出惊人建议的是纽约大学的副教务长。他在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生成式AI已经让“与写作相关的大部分脑力劳动变成了可选项”。在过去,撰写一篇论文或研究报告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搜集、阅读理解、批判性思考、整合观点并组织成文。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和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然而,如今学生只需输入几个提示词,AI便能在数秒内生成一篇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的文章。这种“捷径”彻底绕开了学习过程中最核心的思辨环节,使得传统作业失去了其评估学生真实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作用。
他警告说,如果教育机构不采取果断措施,我们培养出的可能将是一代只会“提示工程师”,而非具备独立思考和深度分析能力的思想者。因此,当技术使得传统评估方式失效时,“我们必须创造新的方法,来强制要求学生完成学习所必需的艰苦工作。”这正是他“中世纪”方案的出发点。
“回归中世纪”:究竟是何种教育模式?
所谓的“回归中世纪”,并非是要求学生穿上长袍、在烛光下苦读,而是借鉴印刷术普及之前,欧洲大学所依赖的几种核心教育与考核方式。这些方法天然地具备“AI免疫”的特性,因为它们极度依赖即时的、互动的、个人化的知识展现。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大规模恢复口头考试(Oral Exams): 这是“中世纪模式”的核心。学生不再仅仅提交书面作业,而是必须与教授或考官小组进行面对面的问答,就其论文或研究课题进行深入辩护。在口试中,学生需要即时回应质疑、阐述论证过程、展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这种形式能够非常直观地检验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材料,因为AI生成的文本无法帮助他们在实时的、动态的追问下自圆其说。
强化课堂辩论与苏格拉底式对话: 增加小班教学和研讨会,鼓励学生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通过引导式的提问和持续的辩论,迫使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之提供有力的证据。这种互动式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推广闭卷、现场写作(In-Person Proctored Essays): 对于需要书面表达的考核,应更多地回归到有监考的考场环境中。在没有网络和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完成写作,从源头上杜绝了使用AI工具的可能性。
一场关于教育未来的深刻反思
纽约大学这位官员的提议,迅速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拨乱反正的必要之举,它将教育的重心从“评估产出”重新拉回到“关注过程”,有助于重塑日渐式微的学术诚信。在他们看来,这些看似“落后”的方法,恰恰能培养出AI无法替代的核心人类技能: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
然而,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同样存在。批评者指出,口头考试等方式对教师资源的需求极大,在今天大规模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全面推行可能不切实际。此外,这种模式可能会对性格内向或有公开演讲恐惧症的学生构成额外的压力,从而影响评估的公平性。更有人认为,完全回避AI是一种“鸵鸟心态”,教育的未来不应是倒退,而应是教会学生如何负责任地、有批判性地使用这些强大的新工具,将其作为提升学习效率的辅助,而非替代思考的拐杖。
尽管争议不断,但这一“中世纪”的提议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去深刻反思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设计未来的评估体系。或许最终的答案并非是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在古老的智慧与前沿的技术之间,寻找到一个能够真正促进深度学习和人类智力发展的全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