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时间2025年7月23日,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安德鲁·W·梅隆礼堂举行的一场人工智能峰会上,签署了一项备受瞩目的行政命令。该命令的核心内容是,禁止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采购、部署或使用任何被认为带有“觉醒”(woke)意识形态偏见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一举措犹如一颗投入科技与政治交汇湖面的深水炸弹,瞬间激起千层浪,给那些希望向联邦政府出售其尖端AI技术的科技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行政命令的核心:何为“觉醒”AI?
该行政命令最引人注目也最具争议的一点,在于其对“觉醒”AI的定义相对模糊,为执行层面留下了巨大的解释空间。根据命令文本的初步解读,任何在输出内容中表现出特定政治倾向、宣扬某些社会正义理念或在处理敏感议题时展现出“不中立”立场的人工智能,都可能被列入封禁名单。这使得科技公司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准确识别并量化AI模型中潜在的“觉醒”倾向?评估标准是什么?是由哪个机构来裁定?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为所有希望与政府合作的AI供应商制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分析人士指出,这项命令可能迫使审查机构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训练数据审查: AI模型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训练数据。政府可能会要求审查AI模型所使用的海量文本和图像数据,以剔除其认为包含“偏见”的内容。
内容输出过滤: 对于生成式AI(如聊天机器人),其生成的回应将成为审查重点。任何关于种族、性别、历史和政治事件的回答,都可能被置于显微镜下进行严格审视。
算法价值观对齐: AI公司通常会进行“价值观对齐”来确保AI的行为符合人类期望的道德规范。而现在,它们可能需要根据这项行政令,进行一种全新的、带有特定政治色彩的“对齐”。
科技巨头的两难困境:迎合还是抗拒?
对于谷歌、微软、OpenAI、Anthropic等在AI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巨头而言,这项行政命令无疑将它们推向了风口浪尖。联邦政府是全球最大的技术采购方之一,其庞大的合同对于任何一家公司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要满足这项新规,它们可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些公司普遍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专门为政府开发一个经过“思想审查”的AI版本,还是坚守其宣称的所谓“中立”和“多元化”原则,从而可能失去庞大的政府市场?
此举可能导致科技公司内部出现剧烈的价值观冲突。一方面,商业利益驱使它们遵守规定,确保政府合同的延续。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和伦理团队可能强烈反对这种带有明显政治干预色彩的技术审查,认为这违背了技术中立和开放的初衷。此外,如果它们真的对其公开发布的聊天机器人进行内容审查以迎合该命令,必然会招致另一部分公众和媒体的猛烈抨击,指责其屈服于政治压力,进行内容审查。
社会反响与深远影响:一场围绕代码的“文化战争”
特朗普的这项行政令,实质上是将美国社会日益激烈的“文化战争”直接延伸到了人工智能的代码和算法层面。支持者认为,这是确保政府服务和决策系统保持政治中立、防止公共资金被用于推广特定意识形态的必要举措。他们辩称,纳税人的钱不应该被用来购买那些可能对传统价值观持有偏见的AI系统。
然而,批评者的声音则更为响亮。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等组织警告称,这是一种危险的政府审查行为,为未来政府根据自身政治好恶来限制技术和信息开创了恶劣先例。技术伦理学家则担忧,试图创造一个完全“中立”或符合某一特定政治派别期望的AI,不仅在技术上极具挑战性,甚至是不可能的,而且这种尝试本身就会扭曲AI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非服务于全社会的实用技术。这不仅可能阻碍AI技术的创新,还可能加剧社会的分裂。这场围绕AI价值观的争论,预示着未来技术的发展将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其最终走向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