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的背景下,其对创意和艺术领域的冲击正引发全球性的关注与担忧。马来西亚政府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挑战的紧迫性。据报道,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依布拉欣(Datuk Seri Anwar Ibrahim)已正式发出指令,要求内阁中的两个关键部门立即采取行动,研究并草拟相关法律框架,以保护本国的创意作品和艺术家免受AI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潜在侵害。
AI浪潮下的创意危机
安华首相的这一指令,凸显了政府对于AI技术双刃剑效应的深刻理解。一方面,AI可以作为强大的创作辅助工具,激发新的艺术形式;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威胁着本土艺术家的生计和创意生态的健康。这些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版权与数据滥用:许多生成式AI模型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抓取并使用了海量的网络图片、文字、音乐和视频作为训练数据,这其中包含了大量受版权保护的本地创意作品。艺术家的心血之作被无偿用于商业AI模型的开发,构成了事实上的侵权。
风格模仿与原创性贬值:AI能够深度学习并精准模仿特定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看似“原创”的作品。这不仅稀释了原创艺术家的品牌价值,也让“原创”的概念变得模糊,导致人类艺术家的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
市场替代与就业冲击:在商业应用领域,企业可能会倾向于使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AI生成内容,来替代原本需要聘请设计师、插画师、作家或音乐家完成的工作,从而对本土创意产业的就业市场造成直接冲击。
深度伪造与声誉风险:AI技术,特别是深度伪造(Deepfake),可能被滥用以伪造艺术家的肖像、声音或作品,从事欺诈活动或发布虚假信息,对艺术家的个人声誉和公众信任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政府的立法行动与保护框架
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安华首相指示相关部门——据信将涉及通讯与数码部以及国内贸易及生活成本部(负责知识产权事务)——必须走在技术曲线的前面,构建一个坚实的法律盾牌。此举旨在平衡技术创新与创作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拟议中的新法规可能涵盖以下核心内容:
首先,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法律需要清晰界定,完全由AI独立生成的作品是否享有版权,以及在使用AI作为辅助工具时,人类创作者的版权边界在哪里。这对于维护创作激励至关重要。
其次,建立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和追溯机制。新的法规可能会要求AI公司公开其模型的训练数据集,或者为艺术家提供一种机制,让他们可以查询自己的作品是否被用于训练,并有权选择退出或要求获得合理报酬。
再者,设立公平的补偿模式。借鉴全球其他地区的讨论,马来西亚可能探索建立一种类似于音乐版税的机制,确保当艺术家的作品被用于训练商业AI模型时,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持续的经济回报。
最后,加强对个人肖像权和风格权的保护。立法需要严厉打击未经授权使用个人生物特征(如面部、声音)进行AI合成的行为,并探讨如何保护艺术家独特的、可识别的创作风格不被恶意模仿和商业利用。
维护文化身份与经济未来的关键一步
安华首相的这一决策,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个别艺术家的经济利益,更是着眼于维护整个国家的文化身份和创意经济的未来。本土艺术是国家文化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审美。如果本土创作者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创新动力减弱,那么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将受到侵蚀。
此举得到了本地艺术界的普遍欢迎。许多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表示,政府的积极介入让他们感到鼓舞,为他们提供了一丝在技术洪流中的安全感。他们期望未来的法律能够真正落地,具备可操作性和执行力,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这一立法进程无疑将是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需要在听取技术专家、法律学者、行业代表和广大艺术家等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一套既能鼓励负责任的AI创新,又能坚决捍卫人类创造力核心价值的法律体系。这不仅是马来西亚的课题,也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时代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