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对华科技政策再次上演戏剧性转折。就在美国政府宣布解除对英伟达(NVIDIA)H20等特供版AI芯片的出口禁令后仅数周,一项全新的、极具争议的规定浮出水面。根据最新消息,美国政府将要求英伟达和AMD等芯片巨头,将其在中国市场销售特定AI图形处理器(GPU)所获收入的15%上缴,以此作为获得对华出口许可证的先决条件。这一被业界称为“付费准入”(Pay-to-Play)的模式,标志着美国在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方面的策略,正从过去的直接禁运转向更为复杂的财务杠杆,引发了全球科技行业的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
“付费准入”:一项前所未有的新规
这项新政策的核心,是为AI芯片的对华出口设置了一道高昂的“过路费”。具体而言,任何希望向中国客户出售其受管制AI芯片的美国公司,都必须同意将由此产生的收入中的15%移交给美国政府。这笔费用本质上是一种为获取市场准入资格而支付的“税款”。此举颠覆了以往的出口管制逻辑,即通过技术参数划定“红线”,符合标准即可出口。如今,即使是技术上合规的“降级版”芯片,企业也必须在财务上付出一大笔代价才能进入中国市场。对于像英伟达和AMD这样的公司来说,中国市场占据其全球收入的重要份额,这一规定无疑给它们的在华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和不确定性。
政策过山车:从全面禁令到“收入分成”的曲折路径
回顾过去几年,美国对华AI芯片的出口政策犹如坐上了一趟过山车,其背后是中美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宏大背景。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始禁令: 美国商务部首先通过出口管制条例,禁止英伟达的A100、H100以及AMD的MI250等顶级AI芯片销往中国,旨在遏制中国在人工智能、军事和超级计算领域的发展。
“特供版”芯片诞生: 为了规避禁令,保住庞大的中国市场,英伟达等公司迅速开发了性能较低、符合美国出口管制标准的“降级版”芯片,如A800、H800,以及后来的H20。
管制升级与短暂解禁: 随着管制的进一步收紧,连H800等“特供版”芯片也一度被列入禁售名单。然而,在业界强烈的游说和对市场影响的担忧下,美国政府不久前又出人意料地为H20等芯片的销售开了绿灯。
“15%收入税”新规: 正当市场以为政策有所松动时,这项“收入分成”的新规横空出世,再次表明美国政府并未放松警惕,而是选择了一种新的工具来限制、或至少是提高中国获取AI算力的成本。
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政策变动,反映出美国政府在“脱钩”与“市场”之间的艰难平衡,既想精确打击中国的科技雄心,又难以忽视美国企业在华的巨大利益。
深远影响:芯片巨头的艰难抉择与市场格局重塑
这项新政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英伟达和AMD而言,它们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么接受15%的“重税”,大幅压缩其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空间;要么彻底放弃这块战略要地,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潜在的竞争对手。无论哪种选择,都将对其财务报表和股价造成直接冲击。此外,这笔费用很可能会被转嫁给最终的中国客户,导致AI芯片在中国的价格进一步上涨,从而增加中国科技公司发展人工智能的成本。从长远来看,这种持续的打压和不确定性,无疑会成为最强催化剂,迫使中国加倍投入资源,全力以赴地推动本土AI芯片产业链的自主研发与突破,以彻底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因此,这项看似精巧的“付费准入”政策,最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其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