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闪迪(SanDisk)发布了一款容量高达256TB的企业级SSD,专为AI工作负载设计。然而,其完全舍弃缓存的激进设计,引发了业界对其在突发写入和高压环境下性能表现的深度担忧。...

在人工智能(AI)对数据存储容量需求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存储解决方案巨头闪迪(SanDisk)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正式发布了一款容量高达256TB的怪兽级企业级固态硬盘(SSD)。这一前所未有的存储密度旨在满足下一代AI工作负载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需求。然而,这款产品在引发业界惊叹的同时,也因其一个极不寻常的设计选择——完全舍弃DRAM缓存——而带来了巨大的争议和对其真实性能的广泛质疑。

激进的无缓存设计:一场性能与成本的豪赌

传统上,高性能SSD几乎无一例外地配备了DRAM缓存。这层高速缓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作为数据写入NAND闪存芯片前的缓冲区,能够平滑写入操作,将大量零散的随机写入聚合为更有序的顺序写入,从而显著提升硬盘的突发性能和响应速度,并有助于延长闪存的使用寿命。闪迪在这款256TB SSD上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一成熟方案,此举在行业内极为罕见。

舍弃缓存的核心原因通常是为了降低成本和复杂性,并提高存储密度。DRAM芯片本身会占据宝贵的PCB空间并增加物料成本。然而,这种设计的代价可能是性能上的巨大牺牲。对于许多企业级应用,尤其是数据库、虚拟化和部分AI训练预处理阶段常见的短时突发工作负载(short-burst workload),缺乏缓存可能导致性能瓶颈。当大量小文件或随机数据涌入时,硬盘的主控制器将不得不直接与相对较慢的NAND闪存进行交互,这可能导致写入延迟急剧增加,IOPS(每秒读写操作次数)性能大幅下降。

Direct Write QLC技术:容量背后的技术权衡

闪迪实现如此惊人容量的关键,很可能在于采用了高密度的QLC(Quad-Level Cell)NAND闪存技术,并结合了所谓的“直接写入”(Direct Write)架构。QLC闪存在每个存储单元中可以存储4位数据,相比TLC(3位)或MLC(2位)拥有更高的存储密度,是实现超大容量SSD的经济高效之选。但其固有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写入速度更慢,编程/擦写(P/E)循环寿命更短。

“直接写入”技术意味着数据流绕过了所有中间缓存层,直接写入QLC NAND。这种策略虽然简化了硬件设计,但对主控芯片的算法和纠错能力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主控必须能够智能地管理数据放置,执行高效的垃圾回收和磨损均衡,以弥补QLC NAND和无缓存设计带来的性能与耐久性短板。这本质上是一场精妙的权衡:闪迪似乎在用极致的软件算法和主控能力,去换取硬件上的极致密度和潜在的成本优势

性能成谜:市场期待真实数据验证

尽管闪迪声称这款256TB SSD拥有“更快的速度”,但截至目前,该公司尚未公布任何具体的性能基准测试结果,无论是顺序读写速度、随机读写IOPS,还是延迟数据。这种信息的缺失让业界的质疑声愈发强烈。在没有可验证的第三方评测或官方性能数据表的情况下,“更快”的说法显得苍白无力。对于数据中心客户而言,IOPS性能、服务质量(QoS)的稳定性以及在持续高压下的表现,是评估一款存储产品是否可用的核心指标。这款SSD的真正价值,将取决于它在以下场景的表现:

  • 读取密集型应用: 对于“一次写入,多次读取”(WORM)的应用场景,如数据归档、内容分发网络(CDN)或AI模型的存储库,这款SSD可能极具吸引力。在这些场景下,写入性能不那么关键,而巨大的容量和潜在的低每GB成本是主要优势。

  • 顺序写入负载: 在处理大规模、连续的数据流(如视频监控录像)时,其性能表现也可能尚可。

  • 混合工作负载: 在同时存在大量读写操作的复杂企业环境中,其性能表现将是最大的未知数。

总而言之,闪迪推出的256TB SSD无疑是存储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将存储密度推向了新的高峰。然而,其无缓存的设计是一把双刃剑,引发了关于其性能是否足以应对现代AI和企业级工作负载压力的严肃讨论。在闪迪公布令人信服的性能数据和定价策略之前,这款产品更像是一个技术展示,而非一个已被市场验证的成熟解决方案。整个行业都在屏息以待,看这个存储巨兽究竟是未来的颠覆者,还是一个因性能妥协而应用场景受限的“偏科生”。